聊聊你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被控制,直至产生过激情绪的?
我们的情绪为什么会被控制呢?
让我们先一起看看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出殡的队伍抬着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噔”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最终名落孙山。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噔”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是好灵。
第一个秀才之所以得个名落孙山的结果,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为情绪低落,情绪低落又是因为他看到令他感到“触霉头”的棺材。另一个秀才之所以金榜题名,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泉涌,而文思泉涌因为心情愉悦,心情愉悦又是因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头”的官(棺)财(材)。
这个故事验证了埃利斯认知行为疗法的情绪 ABC理论: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被控制,直至产生过激情绪的?埃利斯认为:人们有无以计数的信念。这些信念是影响认知、情绪和行为结果的直接和主要因素。正是由于人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
根据埃利斯教授的研究,所有的不合理的信念,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
1. 绝对化的要求
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
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改变的。就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而对于某个个体来说,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为变化。
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
2. 过分概括化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一方面,表现为对自身的不合理评价。做错了一件事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以某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自己的整体价值,其结果往往是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从而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
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别人稍有一点对不住就认为他坏透了,完全否定他人,一味责备他人,从而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按照埃利斯的观点,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的价值,是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他强调“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所以埃利斯指出,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人类的一员。
3. 糟糕至极
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负面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
糟糕就是不好、坏事了的意思。一个人讲什么事情都糟透了、坏极了的时候,对他来说往往意味着碰到的是最最坏的事情,是一种灭顶之灾。埃利斯指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可能发生比之更好的情形,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一个人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认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或比百分之百还糟的事情时,他就是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负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
糟糕至极常常是与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及对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相联系而出现的,即在人们的绝对化要求中认为的“必须”和“应该”的事情并非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发生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接受这种现实,因而就会走向极端,认为事情已经糟到了极点。非常不好的事情很有可能发生,尽管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情不会发生。我们必须去面对现实,尽可能的去改变这种状况;在不可能时,则要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
你的情绪是否被控制?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到不合理的思维当中而不自知。那有什么好的办法,让我们的情绪不再受控?我们下期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