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管教不听话的孩子——逆反心理

发布时间:2018-09-11


案例回顾:

方某,男,14周岁,初中生

方某在老师眼里是一个难以管教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强,说话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在课堂上,当自己有兴趣时,能积极主动参与,但不感兴趣时,无论老师怎样启发引导,都不加理睬。他爱争强好胜,对比他好的同学不服气。课间他非常想与同学们一起玩,但一会儿就会欺负同学,而且出手较重。当他犯错误时,老师找他谈心,能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很容易向老师保证,但只要过了几分钟的时间就又犯错误了。由于他不能静心学习,虽然有聪明的头脑,但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中下水平。在老师与家长沟通交流以后,还发现他有时为了讨父母的欢心而说谎。

经过了解,他的父母在他4岁时离异,随父亲生活。父亲非常有抱负,总想干一番大事业,但是几次生意都没有成功,平时对方某管教较少,一旦知道儿子犯错误,就会大发雷霆,态度粗暴。

他的母亲有一定文化,见多识广。她对孩子倾注了大量的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她坚持以说理教育为主,当儿子犯错误时,总会苦口婆心地说服孩子,用下一次的奖励作为诱饵,给孩子改正的机会。母亲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比父亲强,曾强烈要求孩子的抚养权,经常会在孩子面前斥责其父。母亲每星期看望他一次,这天他总是显得特别兴奋。而他的奶奶也看不惯儿子对孙子的粗鲁教育,要求孙子跟她一起生活。奶奶对他倾注了更多的爱,每天都会对他唠叨个不停,他总会满口答应下一次绝不重犯,可效果不好。

这是一个典型的青少年逆反心理个案。方某父母离异,在单亲家庭中,他只能面对粗鲁的爸爸和只管吃穿的奶奶,被爱与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因此,他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心,充满热情,但是从不注意方式与方法,只有三分钟的热度。

父母抚养方式不一致,使他感到自己被否定,因而转向攻击他人,以保持心理平衡。同学们又不容忍他犯错误,于是认知出现偏差,对周围的人充满了敌对情绪,形成了不良个性。

同时,方某缺乏起码的意志力。当他犯错后,马上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随后就会把自己的保证忘得一干二净。从家庭环境来看,父亲对他犯错总是棍棒伺候,长此以往,他第一反应就是低头认错,但不能坚持下去。

对这个案例,咨询师采用行为训练的方法帮助方某改变自我,在进行认知调整的同时,制订了一系列的由易到难的行为训练内容与目标。经过一个月的辅导,取得初步成效后,改为倒返训练,任由他回复以前的行为模式,使其通过一定的挫折体验,增强自己控制行为的意志力。最后恢复为强化训练。经过三个月左右的辅导,方某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自我评价,犯了错误也会感到羞耻,逆反行为逐渐消失。

 

心理名词:青春期逆反心理

心理解读: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产生逆反心理的人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成长的不稳定时期,大脑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超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的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因此,人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呈上升状态。

同时,青少年又处于社会角色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儿”,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正常心理,也是问题心理;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逆反心理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是必然存在的,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形态,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逆反心理也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心理问题。当逆反心理得不到合理调节就会呈现消极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能顺利进行,进而转化为矛盾,严重者会造成事故,甚至酿成悲剧。

 

 

上一篇:(六)儿子有尊“保护神”——隔代教养 下一篇:(八)为谁辛苦为谁忙——价值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