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学说

发布时间:2023-12-13


行为主义学派创立于20世纪初期,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学习理论主要是联结论和刺激-反应论。这一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学习是环境的刺激与学习者的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行为主义学派注重学习的外部条件对学习的影响,又注重学习者对环境的行为反应。

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在教学目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上,以及在学习机制、学习程序、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面,都曾起着相当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教育者要创设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尽可能强化学习者的行为。但是,行为主义学派学习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忽视人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内省性,忽视学习的社会性,因而受到其他学派的质疑和挑战。


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是20世纪初崛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现在行为主义学派不像20世纪四、五十年代那样一统天下,但在心理学各个领域的影响依然是十分重大的,很多方面都能看到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子。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看到的心理学》一文,从而宣告了行为主义学派的诞生。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他们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 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斯金纳(B.F.Skinner)。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新行为主义强调客观的实验操作,冲击了内省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上一篇:人本主义学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