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因性躯体障碍

发布时间:2018-09-11



案例回顾:

姜先生,36周岁,公务员

姜先生受过敏症的困扰已经五年了,一直对冷刺激过敏,与冷刺激接触的部位总会感到瘙痒难忍,并伴有红肿和风团等皮肤反应。这种情况一天可发生数次,只要遇冷就发生。五年来,他不敢淋雨,不能游泳,不敢喝冷饮,甚至洗手也一定要热水才行。

在皮肤科,姜先生的症状被诊断为冷性荨麻疹,用了许多种抗组织胺以及中药治疗,但症状仍时有发生,严重时甚至伴有发热、心烦、腹痛以及全身不适,令人十分痛苦。后来他偶然得知心理因素很可能是诱发冷性荨麻疹的重要条件,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心理门诊。

在详细询问了病史后,安排他做艾森克人格问卷,测验结果属于内向不稳定神经质个性。这个结果得到了患者的认可。接下来,我们对其进行自由联想测验,也就是列举出与冷过敏有关的字词,例如冷、冰、水、虫、病、死、冻、河、鱼,等等,让其进行自由联想。当读到“冻”这个字时,他联想到冰箱、冷库,然后突然停顿了约半分钟,说:“我想到了一件事,不知与我的病有否联系?”

“我结婚10年了,妻子曾经三次流产。6年前,终于剖腹产生下一个男孩,那是我们全家的心肝宝贝啊。可是他还没满周岁就夭折了,我的妻子和母亲哭得死去活来。我也很伤心,可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还要安慰家人。火化前,我自己到太平间,抱着儿子冰冻的尸体久久不放,我觉得全身都在颤抖,却不敢流泪。”

半年后,来访者开始出现对冷刺激的过敏反应。病因很明显了:儿子夭折对他的感情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同时内向不稳定的个性使得他压抑自己的痛苦,而没有有效地释放。当他抱起孩子冰冻的尸体时,在强烈的内心感受的冲击下,直接的感官刺激被一种负面情绪强化。这造成了他以后接触到冷冻刺激,就会想起当时痛苦的心情,于是只好回避,但一般来说,回避都不可能解决问题,相反只会使问题恶化。

姜先生对咨询师的分析和解释完全接受,表示愿意在咨询师的指导下改善个性。通过自由联想,他内心积聚很久的压抑情绪已得到了发泄,再通过专业的分析解释,潜意识的内容得到了“曝光”,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症状也随之消失了。

心理治疗开始后,姜先生就没有继续服用抗组织胺类药物。治疗一周后,他偶然淋了一场大雨,结果未发生荨麻疹,只是感到身上有些发痒,持续几分钟就自然缓解了。由于治疗见效,来访者对痊愈充满了信心。但是在复诊时,自诉病情有加重趋势。

“最近两周,我忙于职称考试,心里非常紧张。偏偏又与妻子产生摩擦,内心感到压力很大,整天高兴不起来。我觉得妻子总是不理我。”

进行心理疏导以后,咨询师要求他与妻子一同来咨询。通过促进夫妻间沟通协调的婚姻辅导技术,咨询师帮助他们消除了彼此间的误解。治疗结束后,进行两年的随访,患者过敏反应未复发,夫妻关系良好。

心理名词:心因性躯体障碍、 埃森克人格问卷

心理解析:

艾森克人格问卷是英国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编制的,经过多次修汀,在不同人群中测试,已经获得可靠的信度和效度,在国际上广泛应用。一般认为,艾森克人格问卷的项目较少,易于测查,而且项目内容比较适合我国的情况,被认为是较好的人格测定方法之一。

艾森克人格问卷主要调查内外向、情绪的稳定性和精神质个性维度。内向不稳定神经质个性,表明被试者喜好安静,富于内省,除了亲密的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常常焦虑、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

从姜先生所经历的生活事件,以及他的个性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他对于冷冻刺激的过敏,有着内外双重因素。当初孩子夭折,他的悲伤程度已经超过了承受能力,当时本应将悲伤的情绪发泄出来,但他为了安慰妻子和父母,强制性地将痛苦的情绪压抑下来,造成了严重的心理矛盾,这就是外在的致病因素。同时,患者属于内向不稳定神经质个性,这是内在致病因素。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其心身疾病的发生。患者躯体所表现的对冷冻刺激的过敏,其实质就是潜意识对冷冻尸体的痛苦反应。

1920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及雷勒通过对11个月大的男婴阿尔伯特进行白鼠-刺耳声音配对出现的实验,使得害怕刺耳声音的阿尔伯特对原本不害怕的白鼠产生畏惧反应,这种恐惧甚至泛化到所有柔软、白色的毛绒制品上面。华生称其为“刺激的普遍化”。

姜先生从对冰冷刺激过敏进而到怕一切冰凉的东西,完全符合这种“刺激的普遍化”原则。唯一不同的是,在实验室里,“制约刺激物”(如阿尔伯特实验里的白鼠)与“非制约刺激物”(刺耳声音)两者需反复配对出现,才能建立对“制约刺激物”的畏惧感,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配对关系通常只出现一次。当姜先生抱起儿子冰冻的尸体,非常痛苦,以后就逐渐对所有冰凉的东西发生恐惧,并有过敏反应。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这种配对虽然非“一再发生”,但是会“一再被想起”,所以仍有可能建立联配关系;另一个原因是,借以减轻焦虑的“回避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反复出现,而这种回避策略反而强化了他的症状。

 

 

上一篇:(一)眼泪为父亲而流——情绪障碍 下一篇:(三)滔天洪水之后——创伤后应激障碍